
个人简介
主要学历
1. 1994年9月-1998年6月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学士
2. 1998年9月-2001年3月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硕士
3. 2002年9月-2006年3月 大连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2001年3月-2002年9月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助教
2.2006年3月-2007年12月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3.2008年1月-2011年12月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2012年1月-至今 沈阳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中:
1.2007年1月-2010年9月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博士后
2.2008年10月-2009年5月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学系,副研究员
3.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学院,访问教授
4.2014年7月-2014年12月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奋进研究学者奖学金获得者,访问教授
5. 2012年6月-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1.英文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审稿人;
2.“建筑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
3.《材料学报》审稿人;
4.香港理工“新型结构材料和体系研究团队”成员
研究方向
1.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
2.智能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3.FRP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
4.结构多维抗震理论
5.光纤光栅传感原理与工程应用研究
讲授课程
1.《土木工程概论》(本科生)
2.《土木工程专业外语》(本科生)
主持完成和进行的纵向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植入式FBG的FRP筋混凝土受力性能的理论与试验新方法(51178277)2012年-2015年,主持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准分布式光纤光栅的海底管线健康监测方法研究(10902073)2010年-2012年,主持人;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形状记忆材料在光纤光栅传感元件封装中的应用研究(11110101065) 2011年-2012年,主持人;
4.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城市既有老旧建筑检测监测技术(2012BAJ11B02-06)2012年-2015年,主持人;
5.Australia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roject: Endeavour Scholarships and Fellowships(澳大利亚政府“研究学者奋进奖学金”)(ERF_PDR_114927_2013、23500 AU$)2014年1月-2014年12月,主持人;
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1013)2013年-2015年,主持人;
7.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2018)2012年-2015年,主持人;
8.沈阳市人才专项资助计划项目:基于光纤光栅的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健康监测研究2008年-2010年,主持人;
9.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第一批):基于光纤光栅的海底管线智能监测的进一步研究(200801388)2008年-2010年,主持人;
10.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海底管线智能监测研究(20070410348)2007年-2010年,主持人;
11.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光纤光栅的海底管线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20072004)2008年-2010年,主持人;
1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光纤光栅的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013-09)2013年-2016年,主持人;
1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攻关计划:新型FBG-FRP智能筋设计及在“第三代结构”中的应用研究(2010-K2-21)2010年-2012年,主持人;
1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攻关计划:海底管线悬跨段动力特性研究(2010-K3-57)2010年-2012年,主持人;
15.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基于光纤光栅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检测关键技术研究(JG200716)2008年-2009年,主持人;
1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攻关计划:用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理论与技术研究(2007-K3-15)2007年-2008年,主持人;
17.辽宁省教育厅科学计划项目:结构健康监测中光纤光栅传感器开发与其传感特性研究(20060711)2007年-2008年,主持人;
18.沈阳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攻关计划:基于光纤光栅的地铁施工与运营期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F11-163-9-00)2011年-2014年,主持人;
19.沈阳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攻关计划:基于光纤光栅的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健康监测关键技术与工程化研究(1081271-9-00)2008年-2011年,主持人;
2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高层建筑多维地震反应与智能控制(50025823),第五参与人;
2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市既有老旧建筑抗灾改造关键技术(2012BAJ11B02)2012年-2015年,第五参与人;
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跨越高压输电塔体系抗震研究(59978046),主要参加人;
23.辽宁省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建筑结构多维抗震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973010),第三参与人;
24.国家重点项目:高层建筑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第四参与人;
25.国家教委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高层建筑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第五参与人;
2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FBG传感器应变传递机制研究及加速度传感器研制(50408031),第四参与人;
27.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工程裂缝损伤光纤智能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20032120),第四参与人;
28.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层建筑及高耸结构利用调液阻尼器智能减振技术研究(200101006),主要参与人;
29.住建部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宽度计算与应用智能材料的监测、加固研究(2008-K4-26),2008年,第二参与人;
30.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城市中心区夜间光环境现状分析及光环境评价基础研究(2010-K6-16),第四参与人。
主持完成和进行的教学研究项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协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的“项目矩阵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2013Y08)2013-2015;主持人;
2.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教研课题:研究生实习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ZD2012014),第二参与人;
3.沈阳建筑大学学科提升计划项目:基于光纤光栅的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诊断,主持人。
出版著作论文
出版专著
1.孙丽.《光纤光栅传感问题解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
2.李宏男,孙丽,李东升等.《结构健康监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徐亚丰,孙丽.《ABAQUS工程实例模拟分析及详解》,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年
参编规范
1.《装配式建筑全装修技术规程》,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 1893-2011 J1186-2011),2011年
2.《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2000-2012),2012年
3.《装配式夹芯隔墙技术规范》,沈阳市地方规范(DB2101/TJXX-2012),2012年
4.《居住建筑全装修技术规范》,沈阳市地方标准(DB2101/TJ012-2013),2013年
授权专利
1.2014,国家发明专利:“用于实时监测钢筋腐蚀的方法”(专利号:ZL 201110298555.5)(第一发明人)
2.2013,国家发明专利:“具有多次快速自修复功能的弹性形状记忆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 201110081915.6)(第一发明人)
3.2012,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橡胶状弹性的形状记忆聚合物”(专利号:ZL 201010525953.1)(第一发明人)
4.2012,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透镜阵列的制作方法”(专利号:ZL 201110305321.9)(第一发明人)
5.2013,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监测预应力钢绞线应变的光纤光栅大量程应变传感器”(专利号:ZL 201320327640.4)(第一发明人)
6.2012,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耐腐蚀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专利号:ZL 201120386814.5)(第一发明人)
7.2011,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智能筋端部加压模具”(专利号:ZL 201020211798.1)(第一发明人)
发表论文
1.L. Sunand W. M. Huang. Reply to “Comment on ‘Mechanisms of the multi-shape memory effect and temperature memory effect in shape memory polymers’” by H. Lu, Soft matter, 2013, 9:11159.( SCI、EI收录)
2.Li Sun,Dezhi Liang, Qianqian Gao, and Jianhong Zhou. 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f-Repair Capability of SMA Wire Concrete Beam,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3:1-7.( SCI、EI收录)
3.L Sun, WM Huang, HB Lu, CC Wang. Shape memory technology for active assembly/disassembly: fundamentals, techniques and example applications, Assembly Automation, 2014, 34(1): 78-93.( SCI、EI收录)
4.L. Sun, W.M. Huang, C.C. Wang, Z. Ding, Y. Zhao. Polymeric shape memory materials and actuators, Liquid Crystals, 2013, 1-13( SCI、EI收录)
5.L. Sun, W. M. Huang, Z. Ding, Y. Zhao, C. C. Wang, H. Purnawali, C. Tang. Stimulus-responsive shape memory materials: A review.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2,Vol. 33, 577-640.(SCI、EI收录)
6.L. SUN, Y. ZHAO, W.M.HUANG, H.PURNAWALI, Y.Q.FU. WRINKING ATOP SHAPE MEMORY MATERIALS.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2012, Vol.19, No.2, 1-15. (SCI、EI收录)
7.L. Sunand WM. Huang. Thermo/moisture responsive shape-memory polymer for possible surgery/operation inside living cells in future. Materials and Design. Vol. 31, 2010,2684-2689(SCI、EI收录)
8.L Sunand WM Huang. The temperature memory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rmo-mechanical cycling in shape memory alloys. 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Vol. 19, 2010, 1-8(SCI、EI收录)
9.Li Sunand Wei Min Huang. Mechanisms of the multi-shape memory effect and temperature memory effect in shape memory polymers. Soft Matter, 2010, 6, 4403-4406.(SCI、EI收录)
10.Li Sun,Huang Wei-min. Wet to shrink: an approach to realize negative expansion upon wetting.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Vol. 18, No. 2, 2009, pp 95-103.(SCI、EI收录)
11.L. Sun, Y. Zhao, W.M. Huang, T.H. Tong. Formation of combined surface features of protrusion array and wrinkles atop shape-memory polymer. Surface Review and Letters. Vol. 16, No. 6,2009,929-933(SCI、EI收录)
12.L. Sunand W.M. Huang. Nature of the multistage transformation in shape memory alloys upon heating. Metal Science and Heat Treatment, 2009, vol51, 573-578.(SCI、EI收录)
13.L. SUNW. M. HUANG, C. C. WANG, Y. ZHAO, Z. DING, H. PURNAWALI. Optimization of the Shape Memory Effect in Shape Memory Polymer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 Vol. 49, 3574-3581.(SCI、EI收录)
14.Li Sun, Hong-Nan Li, Liang Ren, Qiao Jin.Dynamic response measurement of offshore platform model by FBG sensors. Sensors and Actuators. 2007, vol136,n2: 572-579. ( SCI、EI收录)
15. Hongnan Li,Li Sun.Modal combination method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of tall structures to multi-dimensional excitation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04,13:245-263.(SCI、EI收录)
16. Ren Liang, Li Hongnan, Zhou Jing,Sun Li, Li Dongsheng. Application of tube-packaged FBG strain sensor in vibration experiment of submarine pipeline model.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006, 20(1):155-164. (SCI、EI收录)
17. Liang Ren,Hong-Nan Li,Zhou Jing, Li Dongsheng,Li Sun.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offshore platform with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 Optical Engineering, 2006,45(8). (SCI、EI收录)
18. J.L. Zhang, W.M. Huang, H.B. Lu, L. Sun. Thermo-/chemo-responsive shape memory/change effect in a hydrogel and its composites, Materials and Design, 2014, 53, 1077-1088. (SCI、EI收录)
19. Chang Chun Wang, Yong Zhao, Hendra Purnawali, Wei Min Huang, Li Sun. Chemically induced morphing in polyurethane shape memory polymer micro fibers/springs, 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 2012, Vol.72, No.10, 757-764. (SCI、EI收录)
20. C.C. Wang, Z. Ding, H. Purnawali, W.M. Huang, H. Fan, and L. Sun. Repeated Instant Self-healing Shape Memory Composites,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Volume 21(12) 2012, :2663–2669. (SCI、EI收录)
21.Li Sun, Hong-Nan Li,Dezhi Liang.Lag time and working frequency of FBG strain sensor.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8, 381:505-508.(EI收录)
22. Sun Li,Zhao Jian.,De-zhi Liang. Influence of thermal stress o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FBG-GFRP bars.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Vol.7, No.4, 269-272. (EI收录)
23. 梁德志,孙丽,黄昌铁,李宏男.埋入式FBG应变传感器应变传递的有限元计算与理论分析比较,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24(1):72-76.(EI收录)
24.孙丽,梁德志,李宏男.等强度梁标定FBG传感器的误差分析与修正.光电子·激光, 2007,18(7):776-789.(EI收录)
25.孙丽,梁德志,李宏男.管式封装FBG应变传感器应变传递率影响因素分析,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23(6):881-885.(EI收录)
26. 李宏男,孙丽,梁德志.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用于混凝土结构施工监测.建筑材料学报. 2007,10(3):342-347.( EI收录).
27.孙丽,李宏男,朱彤,任亮.FBG应变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应用范围,振动与冲击,2006,25(3):29-34.(EI收录)
28.孙丽,任亮,李宏男.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在地源热泵中的应用,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6):891-895.(EI收录)
29.孙丽,李宏男,任亮.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固化收缩实验研究,建筑材料学报,2006,9(2):148-153.(EI收录)
30.孙丽,李宏男,任亮.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不同“基体”材料中应用的灵敏度系数,光电子·激光,2006,17(增).264-266(EI收录)
31. 伊廷华,李宏男,李兵,孙丽.地震动信号小波谱分析与结构损伤评估.振动与冲击, 2006,25(5):32-36. (EI收录)
32. 伊廷华,李宏男,李兵,孙丽.基于小波谱分析的框-剪结构损伤评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7,:53-56. (EI收录)
33. 李宏男,孙丽.结构在多维地震动作用下抗震计算组合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43(3):338-343.(EI收录)
34.孙丽,冯燕忠,崔迪.Ni-Ti合金绞线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Vol.32, 3, 342-348. ISSN1008-0562
35.孙丽,岳川云,宋岩升.基片式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器应变传递分析,光电子·激光,2013,24(5),849-854.
36.孙丽,张娜.海水环境腐蚀下的GFRP筋抗压性能试验,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3,29(1),36-43.
37.孙丽,周建鸿,高倩倩.埋入式SMA丝聚合物梁自修复能力试验研究,福州大学学报,2013,8(4),439-443.
38.孙丽,张新收,张美真.腐蚀海底管线悬跨段的地震响应分析,工程力学,30(p),343-346.
39.孙丽,孙茜茜,陈晨.基于光纤光栅的钢筋腐蚀监测方法,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9(5),919-924.
40.孙丽,孙茜茜,任亮.应用光纤布喇格光栅传感器监测地下管道腐蚀的新方法研究.光子学报,2012,41(1),p 6-10.
41.孙丽,王汉珽..GFRP筋受压力学性能试验,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Vol.27, No.6, 1037-1042.
42. YANG Hao,SUN Li. Vibration analysis of beam by spline finite element,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1,Vol.27, No.6, 1005-1012.
43.孙丽,任学玲,周鹏,谷凡.温度与非轴向力对光纤光栅应变传递影响的分析,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vol30:231-234.
工作成果:
荣誉称号
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国家教育部(注:2012年辽宁省非教育部直属院校仅6人入选)
2.辽宁省特聘教授, 2014年,辽宁省教育厅
3.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2015年,辽宁省教育厅
4.辽宁省优秀教师,2015年,辽宁省人社厅
5.辽宁省巾帼建功标兵,2016年,2014年,辽宁省妇女联合会(两年获得此项殊荣)
6.第七届“辽宁青年科技奖”,2009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辽宁省科技厅(注:每2年评选一次,全省每次评选40人)
7.“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
8.第七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9.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013年,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6单位
10.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009年,辽宁省人事厅
11.第五届“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2012年,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等9单位(注:申请人是10名入选者中唯一的女科技工作者)
12.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沈阳市总工会(奖章证书编号:No.2983)
13.沈阳市“三八”红旗手,2012年,沈阳市妇女联合会
14.沈阳市“五四奖章”,2011年,沈阳市杰出青年人物和青年群体评选表彰工作组委会
15.第八届“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等9单位
16. 沈阳市“十佳”女园丁,2012年,沈阳市妇女联合会
成果奖励
[1]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6项
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高层多维抗震分析与振动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2007年(证书编号:J-221-2-01-10)(排名第十)
2.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年(证书编号:2012J-2-46-01)(排名第一)
3.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高层多维抗震分析与振动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2007年2006-155(排名第五)
4.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光纤光栅传感健康监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2006年(证书编号:2006J-1-12-05)(排名第五)
5.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复合地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2013年(证书编号:2013J-2-48-04)(排名第四)
6.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工程结构施工与服役期的健康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2010年2009-213(排名十一)
7.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叠层钢板橡胶支座房屋基底隔震关键技术研究、2004年(证书编号:2004J-1-10-10)(排名第十)
8.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用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理论与技术研究、辽宁省科技厅、2010年(排名第一)
9.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悬吊体系地震作用原理及其应用、2005年(证书编号:(2005-200)(排名第十二)
10.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基于光纤光栅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损伤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排名第一)
11.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大跨越高压输电塔体系抗震研究及应用、建设部、2005年(证书编号:2005-1-0511)(排名第十一)
12.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高层建筑在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方法、建设部、2004年(证书编号:2004-3-5005)(排名第五)
13.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与工程化研究、2013年(证书编号:2013J-3-81-01)
14.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建筑结构多维抗震理论与设计方法研究、2002年(证书编号:2002Z-3-11-03)(排名第三)
15.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2年(证书编号:2012-1-14-1)(排名第一)
16.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用于结构健康监测的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理论与技术研究、沈阳市科技局、2009年(排名第一)
[2]获得论文奖励9项
1.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特等奖:《Mechanisms of the multi-shape memory effect and temperature memory effect in shape memory polymers》、2011年(排名第一)
2.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Dynamic response measurement of offshore platform model by FBG sensors》、2008年(排名第一)
3.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组合方法》、2002年(排名第一)
4.辽宁省工程勘察设计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组合方法》、2002年(排名第一)
5.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管式封装FBG应变传感器应变传递率影响因素分析》、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排名第一)
6.辽宁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双向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反应的组合方法》、2002年(排名第一)
7.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Wet to shrink: an approach to realize negative expansion upon wetting》、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排名第一)
8.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基于光纤光栅的框架结构施工监测》、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 (排名第一)
9.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埋入式FBG传感器应变传递的有限元计算与理论分析比较》、2008年(排名第二)
人才培养
在读学生人数
硕士生14人
毕业学生人数
毕业硕士生33人